泸定桥景区

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(公元1705年),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“飞夺泸定桥”发生地。

泸定桥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以西,东距省会成都市240公里,北距州府康定市48公里。景区以泸定桥为核心,包括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、红军飞夺泸定纪念馆、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、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、观音阁、勇士路大型长征雕塑等景点。泸定桥景区是全国30条精品旅游线路中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。

景区内的泸定桥横跨大渡河,为铁索悬桥,由13根铁链组成。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(公元1705年),次年竣工。桥长101.67米,宽3米,由桥身、桥台、桥亭三部分组成;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,9根作底链,4根分两侧作扶手,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,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而成,全桥铁件重40余吨;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为基础;桥亭属清式古建筑。因康熙帝御批建造,民间便称之为“皇桥”。康熙帝御书“泸定桥”三字石碑立于西桥头,东桥头至今立有康熙《御制泸定桥》碑。泸定桥不仅以悠久的历史、川藏交通的咽喉称著于世,更以红军夺桥的英雄伟绩驰名中外,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。1961年,泸定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泸定桥

泸定桥横跨大渡河,为铁索悬桥,由13根铁链组成。历史记载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,康熙帝御书“泸定桥”三字匾额挂于桥头,至今桥东仍然立有康熙《御制泸定桥》碑。270多年来成为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。1935年5月,红军长征至此,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,冒枪林弹雨,缘铁索匍匐前进,一举消灭桥守敌,红军遂过大渡河。毛泽东《长征》诗有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”之句。现建有陈列馆,展示了“飞夺泸定桥”战斗场景。

泸定桥所在的地区,是四川通往西康、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,来往的商旅甚多。在未建桥之前,人们大都依靠竹索、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,但因为水流湍急,过河十分不易。为了加强与康藏地区的联系,清政府决定在河谷狭窄、地势低平、水流较缓的泸定城西建造悬索桥梁。泸定桥于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动工,次年竣工。因为是康熙帝御批建造的,因此它又叫做“皇桥”,而民间则称之为“铁索桥”。桥建成后,为保证安全,每天仅允许定时通行并限制同时过桥的人数。

泸定铁索桥全长103.67米,宽3米,由桥身、桥台、桥亭三部分组成;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,左右两边各2根,算是桥栏,底下并排9根,铺上木板,就算是桥面。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。底链上满铺木板,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,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;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;桥亭属清式古建筑。河对面,山坡上古建筑,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,也就说是一座寺庙。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,它却是红军的“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”和炮台、机枪阵地,正是在它的掩护下,红军的18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,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”的梦想。


停车场

序号 停车场 车位
1 泸定县旅游停车场 泸定县遵义路235号
2 泸桥御锦停车场 泸定桥中路33号附近
3 誉马酒店停车场 泸定县红军路11号附近

城市公交

1路车

运行时间 夏季:6:30~9:00 ; 冬季:6:40~21:00
票价 全程2元
发车频次 每10分钟一班
站点 沙坝——广场——城区

2路车

运行时间 夏季:6:30~9:00 ; 冬季:6:40~21:00
票价 全程2元
发车频次 每10分钟一班
站点 沙坝——客运站——城区

出租汽车

每天6:00至22:00起步价为4元/2公里,超出2公里后1元/公里。22:00至次日6:00起步价5元2公里,超出2公里后1元/公里。

景区地图